找到相关内容259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“以孝为本”论——印光大师

    逆徒无异。 不知世法重孝,出世间法,亦无不重孝。盖世之所谓孝者,有迹可循者也。 释氏之所谓孝者,略于、而专致力于本也。有迹可循者,显而易见。专致力于本者,晦而难明。 何以言之? 儒者,服劳奉养,以安其...杀而食者,即是杀我父母。 因兹凡所修持,皆悉普为法界众生,而回向之。则其虑尽未来际,其孝遍诸有情。 若以世孝互相较量,则在,不无欠缺,约本,大有余裕矣! 惜乎不见此理者,不谓之为妄诞,便谓之为渺茫。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3076431.html
  • 去与来时事一同

   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有一首脍炙人口的禅诗:“来时无去无踪,去与来时事一同。何须更问浮生事,只此浮生是梦中。”诗中反映出如何面对人生的哲理,透露出人生本来实相,与白居易“为当梦是浮生事,为复浮生是...,才可以得见本来面目、才可以转迷为悟、才可以转凡成圣,觉悟的人生是完全可以自己做得主的人生,生时我们已不知所,死时一定要知其所踪,修学佛法者最完美、完善的归踪就是成就涅般妙道,大彻大悟的人生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263578873.html
  • 晋莲宗初祖庐山慧远法师文钞序

    末后东方,当有护法菩萨,勋哉仁者,善弘其事。西域僧众,咸称汉地有大乘开士,辄东向稽首,献心台庐狱。其神理之,未可测也。按远公,于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甲申,始至庐山,住同门慧永法师之西林寺。   后...,仍可胜数。溯远公于太元九年甲申至庐山,于义熙十二年丙辰,八月初六日西逝,凡三十二年,影不出山,不入俗。其弘扬法化,护持佛教之著述,备载庐山集。以屡经沧桑,佚失殆尽。幸弘明集,广弘明集,各有所录,犹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15590986281.html
  • 从“开权显实”论法华之妙

    之,或更简单地说,其实只是权实二法而已。因为从整部《法华经》的组织架构来看,所论述的内容不外乎本二门,而迹门所述即是权实法,乃至本门所述本之关系,亦不外权实法。况且、本彼此相依,离迹则本无从显示,此也反映在《法华玄义》和《法华文句》上,对《法华经》本二门内容之论述,皆偏重于迹门,掌握了迹门,由迹显本则易也。这是本文何以就开权显实论法华妙之所在,希望藉由开权显实之探讨,以显示《法华》之特色。 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55246192.html
  • 《观音玄义》性恶问题之探讨

    8.本、9.缘了、10智断等。以此十义来疏解“观世音”、“普门”之品名,如以“人法”为例,以“人”之因缘来诠释“观世音”,以“法”因缘释“普门”。余九义可依此而推。(注 6)   《观音玄义》“通释...”)乃是从“顺”方向来论述“观世音”“普门”,而十义中之第九义“缘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(注 6) 就余九义言,悲、慧、真、药、冥、实、本、了、智等皆代表 “观世音”,而慈、福、...

    陈英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65546294.html
  • 僧肇“体用相即”思想述论

    七十二君,论先王之道,而明 周召之,一君无所钩用,甚矣夫,人之难说也,道之难明 邪,老子曰:幸矣!子之不遇治世之居也,夫六经先王之陈 述也,岂其所以迹哉,今子之所言,犹迹也,夫迹,履之所 出,而迹岂履哉!(注11) 文中所见的“迹迹”与“所以”的概念是不相同的。而在向秀的《庄子经》为: 所以迹者真性也,失任物之...

    余崇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3945684.html
  • 浅论舍利崇拜的问题

    涅架何有?今乃于无生灭中,妄见生灭,上供礼忏,岂非着境迷心,不达理性耶。师答曰:子知法身常住,而不知应迹云亡。知法体遍周,而不知应有所。不有应,安显法身,不有舍利,谁知应。既言法身常住,岂有间于应...可见佛法身的恋慕之意,还有“不有应,安显法身,不有舍利,谁知应”的法身佛的理论问题。更重要的是舍利还包含了道德伦理的问题,供舍利塔可以完成中国传统的孝道,这无疑是中国人的创造。 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...

    黄夏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20163199.html
  • 肇论浅释

    下文总答。  夫书迹之兴,异途之所由生也,而书有所不言,有所不  。是以善宫言者,求莒所不能言,善迹迹者,寻迹所不  能。  要知一有言,即可由此生起不同的见解,因之而走入歧途。而是要知有言语所不能言的,形迹昕不能的。所以懂得说话之所以为说话的,应于此而求得其言所不能言。懂得形迹之所以为形迹的,应郎此而寻得其所不能三百以言象,象以象意。应得象忘言,得意忘象。   至理虚玄,拟心已...

    单培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3967398.html
  • 解读大足石刻

    取丰足之意也;或云,宝顶山上有巨人。”   所谓“巨人”,指的其实就是佛足造像。   宝顶山圣寿寺山门外,原来有一个面积约半亩的方方正正的水塘,名曰“佛迹池”。据说池底刻有一双大脚印,长1.8米,宽1.1米,这就是“佛迹”,即所谓“巨人”。原来早期的佛教并无雕塑偶像之举,人们只是对佛塔和佛足造像顶礼膜拜。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载:“佛在摩揭陀国波莫莫离城石上,留有印记。”唐玄奘曾在天竺国专门礼拜...

    文 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60369999.html
  • 净土宗经典《庐山结社立誓文》的解读

    之传显矣;迁感之数既符,则善恶之报必矣。推交臂之潜沦,悟无常之期切;审三报之相催,知险趣之难拔。此其同志诸贤,所以夕惕宵勤,仰思攸济者也。盖神者可以感涉,而不可以求。必感之有物,则幽路咫尺。苟求之...是:有可以感通,不可求的神妙境地(盖神者可以感涉,而不可以求。必感之有物,则幽路咫尺。苟求之无主,则眇茫河津。)结社大众不谋而合发愿往生弥陀净土(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),一打开净土经典大家立即生起...

    刘遗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91374314.html